在大数据为王的时代,大数据已成商业竞争的“定海神针”,得大数据者得天下。亟待转身的制造业非但不例外,而且尤其需要大数据提供驱动力,大数据正在驱动中国制造业华丽转身。
工业4.0时代正扑面而来。这是继以蒸汽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和电气自动化为标志的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通过充分利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即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其中“大数据”扮演主角),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全球制造业另一巨头西门子在大数据建设上也有不俗表现,且成果斐然。今年德国汉诺威国际工业博览会人满为患,西门子公司展台前,一条代表未来制造业形象的汽车生产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两台库卡机器人珠联璧合,密切协同,紧张而不失有序地装配大众高尔夫7系轿车的车门。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台机器人不仅具备娴熟的装配技艺,还“心有灵犀”,懂得彼此沟通。倘若前一台机器人突然提高了速度,会立即提前通知后一台机器人做好相应准备。不可思议的是,它们还能随时灵活地变换工作任务,几分钟前还在喷涂油漆,几分钟后就可能接受另一项任务,比如安装方向盘或车门。而实现“机器对话”是一次历史性跨越,给按部就班的自动化生产增添了“灵气”,这也是未来制造技术创新的标志之一。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数据控制。
20年沧桑巨变,今天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来自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占GDP的37%,提供全国25%的就业岗位。在500余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约为20%。然而,中国制造业面对云蒸霞蔚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景观却有些不知所措,若不赶紧扭转局面,有可能逐渐丧失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大而不强是我们的软肋,大多数中国工厂依然龟缩在产业链低端,缺少制造的核心材料、设备、工艺,停留在近乎原始的OEM(贴牌代工)阶段,缺乏原创技术和创新产品。不过,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中国制造的优势尚存,13亿人口积累的消费数据十分可观。因此,如果能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上下点功夫,中国制造业还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在中国制造业依托大数据打翻身仗的阵营中,小米可谓特立独行的领头羊。2010年成立的小米公司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功典范,其主打产品小米手机[微博]已蜚声海外,被业内视作苹果、三星[微博]的潜在威胁。从2011年仅30万台的市场销售,到2013年的销售量已飙升到1870万台,2014年可望销售5000万到6000万台。在刚刚过去的“11•11”网上购物狂潮中,小米在天猫[微博]平台上销售手机116万台,又创造了数个第一。
小米超越同行的业绩,缘于其用包括软件、硬件和应用生态的整体方法,小米在创造全新用户体验的同时,高擎大数据的旗帜,颠覆了中国制造业公司的传统做法。有了这样的底气,小米董事长雷军[微博]才敢与传统制造业的“空调玫瑰”、格力掌门人董明珠立下10亿元的对赌承诺。
假如中国有无数个小米那样的企业在紧追大数据的时代潮流,能有更多传统制造企业在努力向智能制造华丽转身,中国制造业的局面定将焕然一新。总有一天,也会在汉诺威工业展览会上大放异彩,成为主角。